字体大小

1416182022

背景设置

白天夜间护眼浅粉青春

第一章 洛阳风云

      神功二十年,中原大雍国与北方匈奴和西域诸国联军,对西方罗沙国、法兰克国、拜占庭国盟军的战事已经持续三十年了。先帝“雄才伟略”,用兵如神,先联合西域诸国攻打匈奴,令其臣服后又裹胁其众西征,十年来掠地无数。现在的皇帝子承父业,继续打仗,至今国库空虚,民生凋敝;丁壮死于前线,老弱填于沟壑。战斗最激烈时,在一昼夜内就死伤了六万人员。

      仗打到这个份上,对垒双方均已精疲力竭,难以支撑。数月前,罗沙国水兵造反,驾军舰上溯运河,炮击首都,推翻了皇帝。“圣上”闻讯大悦,亲赴行都洛阳(首都在河北平京)督战,诏各省督抚领兵觐见,企图集中剩余的有生力量,趁对方内乱之际一战定乾坤。

      时任豫省督军的郑融 亦接到圣旨,与时任郑州市长的长子郑桓商量,一致认为,当今朝廷表面上优待北方四省崔、卢、郑、王 等世家,委以要职,实际是迫于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;因皇室猜忌世家,若让郑桓领兵赴洛阳见驾,不论将来战事成败,都有被扣押之虞。经过反复斟酌,郑家决定派比郑桓小两岁的长女郑婉去洛阳。这事若搁在十年前简直无法想像,让女子领兵,是把军务当作儿戏不成?但如今青年才俊多死于战斗,男子中稍有些见识才干的大多上了前线,后方中、基层的军政岗位已有不少由女子充任。何况郑婉是荥阳郑氏之女,更不可与寻常女子等而视之。

      郑婉领新募之十万兵自郑州出发,赶赴洛阳,因其路程最近,到洛阳时其他各省的部队都还未到。圣上见豫省募兵有方,人数充足且士气昂扬,行军迅速,夸奖了郑婉一番,又询问她粮饷等事。郑婉自然据实回答:本省乏粮,此军携带三日口粮赶来洛阳,今后一概军需有待朝廷安排。皇上闻之不悦:“兵部、陆军参谋部的公文你们没有看吗?参加此次行动的各省兵马皆须自备粮秣,朝廷不予供应。天下粮食生产,以豫省最多,你们怎么会乏粮呢?你去告诉你父亲,让他尽快征粮,以免贻误军机。”

      郑婉据理力争:“去岁秋耕,陛下自豫省发壮丁五十万,田间只余老弱妇女务农,勉强完成秋收,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已过,今年无数良田撂荒。当时我父兄极谏,先后上表十余篇,劝陛下农闲发兵,却如石沉大海。如今正值春荒,豫省百姓已无隔宿之粮;陛下还要征粮,是要逼郑家学程仲德不成?” (程昱,字仲德,三国著名谋士,传闻曾以人肉做军粮)

      皇上听到郑婉的讽刺,大怒,要左右侍卫把她拉下去,付廷尉审判。殿外侍卫正向殿上走着,郑婉继续说道:“‘文死谏,武死战’,谢陛下成全臣百年后青史垂名。陛下要杀臣,不过一卫士足以;但要荥阳郑氏从百姓口中夺食,则万万不能。”

      郑婉说完,两名卫士也已走到近前,皇上挥了挥手,说:“拉下去,拉下去。” 两名卫士听到命令,一人上前欲挟住郑婉,另一人则掏出佩枪射击。那卫士见皇上腹部中弹,大惊,问道:“大柱,你在干什么?”

      另一侍卫叫李方。大柱听到他问话,迅速收好手枪,并不直接回答,而是递给他一张字条,上书一行小字,“杀了战争狂,从此不纳粮”,字迹工整娟秀。

      李方接过字条,看了好久,问大柱:“这是郑小姐给你的?”大柱摇头不知,看向郑婉,她只是笑了笑,不置可否,心想,“这么蹩脚的打油诗,要是让别人知道是我写的,以后再和姐妹们开诗会,要被嘲笑到什么程度!”

      李方看郑婉笑,以为是她默认了,对着大柱叹道:“咱们这些泥腿子,就是不如郑小姐有见识。这么简单的道理,咱们要是能早想明白,去年老营长也不用战死了。” 李方说的老营长,是他们二人的老长官,去年由近卫军营长晋升为野战部队的团长,率部投入西线战事,不幸阵亡。

      就在殿内发生惊天变故的这段时间,殿外的卫士听到枪响,只以为是皇帝又发怒乱杀了大臣或者近侍,没往别处想。等候在宫门口的豫军警卫营也听到枪响,担心自己的长官(即郑婉)在宫里遇害,遂欲夺取宫门,救出长官。两方在门口持械对峙。

      郑婉带到洛阳的豫军十万人,编制为两个军,新一军、新二军。新二军代军长郑潭是郑婉的族兄,属于荥阳郑氏旁系子弟。郑潭当时正率部包围近卫军驻地。近卫军下辖四个旅,扣掉留在平京的一部外,兵力约两万人;这四个旅的旅长都是少将军衔,一般来说籍贯为北方四省各一人,以示平衡。时任第三旅旅长荀灿是豫省颍川市人,见郑潭领兵到军营外,对副官叹道:“豫省人不打豫省人”,遂下令所部原地待命,士兵不得擅出营房。近卫第一旅旅长崔翰,河北清河市人,清河崔氏旁系,下令“河北人不打姑爷”(清河崔氏族长、时任河北省督军 崔列的长女嫁于郑桓,故有此说),所部不得抵抗,严禁与豫军新二军摩擦。近卫第二旅旅长,河东省人柳弁,第四旅旅长,东海省人王博,见第一旅都不抵抗——须知天家祖上发迹前就是河北省涿市人,当年倚天河之险逐鹿中原(天河为河北省、豫省分界线,河北、河东二省皆因此河而得名),故河北人最受朝廷宠信——自己又何苦多事?下令所部毋动。